学术传真 首页 >学术传真 >

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马文啸:征服每座高峰 点亮每片星空

发布时间:2020-11-27 09:27:00

经过几个月的申报、答辩、推选、审核工作,2020年度宝钢教育奖评选结果于近日揭晓,山东大学外语学院本科生马文啸同学在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全国仅25人获此奖项,其中本科生15人。

\

马文啸,外国语学院2016级英语与国际政治双学位专业本科生,已保送至山东大学国别与区域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历任校学生会部长、院学生会主席、院团委副书记、辅导员助理等职,现任山东大学学生就业创业中心行政助理、山东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发展协会主席。曾获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校长奖、山东大学优秀学生奖等7项奖学金类荣誉,获联合国青年领袖精英班优秀学员、全国高校联合国知识竞赛特等奖、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山东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山东省大学生“青春贡献奖”、山东大学“榜样的力量”学生年度人物、山东大学十佳共青团员、山东大学优秀团干部、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优秀党员等荣誉表彰,共计获荣誉表彰64项,含国际级2项、国家级10项、省级7项、校级29项、院级16项。

初冬的洪家楼校区静谧淡雅,雨水刚过,湿润的地面铺满金黄的落叶,楼房隐藏于交错的树枝中。阳光透过玻璃,细碎地洒落在外国语学院一间教室里,映照着马文啸温和的面容,他正讲述着近五年大学生涯的付出与收获,讲述着在山大的努力和成长。

创新之路 厚积薄发

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是马文啸获得的第十项国家级荣誉,在全国范围内评比,与一流院校多位优秀学生同台竞争,其获得难度可想而知,马文啸也一度面临着不自信和不确定的压力。当结果尘埃落定时,他非常高兴和自豪,“这个奖项不单单肯定了我个人,更是肯定了咱们山东大学本科生的培养体系和质量,这并不只是我个人的奖项,更是为山东大学争得荣誉”。

宝钢教育奖作为最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奖项之一,看重申报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最看重的能力就是创新。与理工医学科相比,人文社科的学生要做出令评选单位认可的创新成果难度较大,从获奖学生的专业情况可以窥见一二:本次全国25位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中,本科生中只有马文啸一人是文科类专业;山东大学前两年的获奖者中,一位来自电气学院,一位来自基础医学院。由于学科性质等原因,人文学科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本科阶段是需要积累和沉淀的,想要实现创新相对比较困难。

\

“而且就外语类专业来说,更多的倾向于掌握、运用一门语言,创新对我来说也比较困难,我的创新之路也才刚刚开始。”尽管如此,马文啸一直为创新不断努力着,最终能够在与众多理工医学科候选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把创新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突破式创新,一个是从无到有式创新,“我更多做得是前者,在现有基础上取得一些小的突破”。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结合热点时事,马文啸主持了一项题为“基于评价理论的中美主流报刊对美联邦政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行动评价的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为例”的文学类国家级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全校仅立项2项),以期从语言学的视角探究国际关系,从学术层面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功能语言学中评价理论早已有之,但是将它很好地运用到最新的现实需要,就可以称之为创新。”此外,从无到有式创新领域也有着马文啸探索的身影。为对接疫情期间翻译需求,马文啸组织外院优秀学子创立“公译战疫”平台,8个语种、350余人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小到学校疫情填报小程序的英文版、大到为各地抗疫志愿提供外语翻译服务,都是马文啸及其团队勇于创新的体现。

不留遗憾 逆风翻盘

“我想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活?”相信这是每一个憧憬未来的同学都会思考的问题,初入山大的马文啸也不例外。但是接受了多年中学应试教育的他,初入氛围自由轻松的大学,一度没有明确的目标,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提到这段迷茫的时间,马文啸脸上有一丝无奈,“当时真的不适应自学,以至于我的学习成绩位于班级中后游。”

在大一接近尾声的某个夜晚,马文啸躺在自己的床上辗转反侧,这一年学习工作生活的画面缓缓地在脑海中铺展开来,他不禁重新思考起这个问题,“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活?”

\
 

\

社会实践调研(右二)

马文啸的目光随着话语变得坚定起来,“当时我想,我希望我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学时光,将来回忆起时不要留下遗憾。”在拥有了源动力之后,他开始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在思想引领、学术科研、社会工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海外经历、专业竞赛、文体活动等领域漫漫求索。

\

山大代表队获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三等奖(右一)

马文啸想要尝试的方面非常广泛,时间就成为他最珍贵的东西。他给自己制定了“八十六”的作息计划,早上八点开始学习工作、晚上十点完成既定任务、一周六天忙碌只留一天休息。为了保证高效地利用时间,这样自律的日子他一坚持就是近四年。虽然刚迈出改变的第一步非常困难,但是为了收获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时光,他乐此不疲。无论时间怎么拆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马文啸深谙这一道理,因此有着明确的长短期目标和计划,“我没办法在所有领域平均用力,只能在某个时间段重点攻克,2018年的重心是社会实践,2019年倾向于海外经历,2020年则是志愿服务,专业学习和学生工作则放在平时。”

作为学生,学习科研一直是他的重中之重。“不管多么忙碌,我每天都会抽出至少一个小时做听说读写译的外语技能训练与国际政治专业书籍的阅读。”说到这里,他微微一笑,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采,“我特别知足,我的学习成绩是一个动态上升的过程。”寒来暑往,他曾迎着晨曦在树林中朗读背诵,也曾披着星光走在路上苦练听力,马文啸对专业课的用功,踏实地体现在越来越多课程的满绩上,体现在专业课比重最高的大四学年成为专业第一上,也体现在他主持、参与5项科研课题给自己带来的学术科研能力提升上。

\

山大团队参加联合国青年领袖暑期精英班(GYLA)并参访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左蹲一)

这个过程给予了马文啸极大的自信和鼓舞,使他能够继续在英语和国际政治专业中深耕,并追寻着更大的国际舞台。2019年,马文啸带领山大团队参加联合国青年领袖精英班(GYLA),这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出行,为期三周的参访并不算长,但是作为队长,大事小事都需要他去对接、协调,比如准备赠送给联合国官员的山大文创产品、行程安排和出行攻略等,“虽然很忙很累,但是收获颇丰”。他在参访联合国欧洲总部、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期间,学习了先进课程,开阔了国际视野,获得优秀学员表彰,展现了山大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山大团队也成功邀请联合国官员回访学校,推动学校成为“联合国青年精英人才教育与交流联盟理事单位”。此后,马文啸一直深耕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推送工作战线,担任山东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发展协会主席,以期实现个人理想,助推学校事业,服务国家战略。

虽沉稳内敛,仍一腔热血

马文啸的身上有着很多职务的标签:校学生会部长、院学生会主席、学院团委副书记等等,因此往往同时兼顾多项工作,而且常常会出现突发情况,打乱原有的节奏和安排。“这就锻炼了我利用时间、随机应变和组织协调的能力。”

刚刚接手学生工作时,马文啸评价自己是一个“天真单纯的理想主义者”,遇到事情喜欢不计条件、不计后果的向前冲,但是在工作的开展中,他慢慢领悟到,还是要讲方法、讲节奏、讲规则。与学习时面对书本上冷冰冰的知识不同,学生工作需要与人打交道,之前作为外语学院辩论队的一员,他乐于和人交流,乐于与别人碰撞观点,这是马文啸的工作优势所在。同时也是在与大家的交流中,他发现作为辩手的思维逻辑并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到工作中,“辩论式的交流倾向于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然而工作中的交流是分享理解每个人的观点,达成一个有利于大家的共识。”于是他积极转换工作思路,在不断自省中变得更加沉稳务实。

处事风格内敛,但是马文啸敢想敢做的性格底色却未改变,对于正确有意义的事情他始终保留着一腔热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许多人被困在家中,马文啸起初也遵照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主动减少外出。但随着越来越多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征、党员同志冲锋在前的新闻被报道,马文啸开始对自己被动在家的状态感到焦急,“比起被别人保护,我更希望自己去帮助和保护别人”。二月初,在说服了父母后,他参与到了社区和乡村的防疫志愿服务中,他时而站在冷风中,对往来人口进行测温登记;时而化身快递员和外卖员,送达居民购买的物资与食品;时而跟随专职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排查提问……马文啸及其同事红色的志愿服在萧瑟的冬日显得格外亮眼,代表着战胜疫情、全民一心的希望和力量。二月十四号情人节那天,马文啸记忆犹新,“我们当时收到了居民赠送的鲜花和感谢信,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心里真的特别温暖”。

\

此外,结合专业特长和疫情现实需求,马文啸组织发起的山东大学“公译战疫”平台应运而生,马文啸坦言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最令他欣喜的是,这个平台得到了很多本硕博同学、专业老师和校内外各单位的热烈响应,“我发布了通知之后,一个小时左右就有接近两百个人加入”。正如马文啸对自己名字的定义和期望:“‘文’虽然是辈分所赋予,但我更喜欢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来解释它;‘啸’有着呼喊召集的意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就要勇于发声,然后感染带动身边志同道合的更多人,从小环境到大环境,推动世界的改变”。

关于公译平台的翻译成果,马文啸如数家珍,“《(中外八语版)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告知书》、医疗用品说明书翻译、国际援助物资相关翻译、翻译张文宏教授新书样章20页……”这都是外语学子发挥专业特长抗击疫情的生动诠释。疫情逐渐平稳后,马文啸积极寻求平台转型,以期平台能够逐渐做成外语志愿品牌。

作为同班同学和“公译战疫”平台中的一员,2016级英语与国际政治双学位班李英健给予了马文啸很高的评价:“我认为文啸是一位谦逊好学、永远耕耘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的前行者,也是一位心怀家国且脚踏实地的实践者。”

单纯质朴的热爱

无论是在北京参加全国高校联合国知识竞赛,还是在杭州参与“全球治理周”活动,或是在联合国机构的国际课堂,如果认真观察会发现,马文啸的胸前,总是别着一枚红色的山大校徽,它陪伴着马文啸出席一个个重要的场合,是他从容不迫的底气,亦是不断前进的动力。

\

山大代表队队长马文啸作第三届全国高校联合国知识竞赛开幕式学生代表发言

“我对山东大学有着一份单纯质朴的热爱,她包容我试错,她注视我成长,她帮助我进步。无论我以后走到哪里,看到山大校徽,就会为我是山大人而自豪。同时,佩戴校徽让我自信,特别是比赛时让我觉得我不是孤军奋战,我的身后是山大。”

今年是马文啸学业上最为关键的一年,在升学和就业的分岔口,他选择了留在山东大学继续深造。之前山东大学带给了马文啸许多的成长和收获,如今,他正在思考,在未来的日子为山东大学的发展贡献或许微薄然而坚定的力量,“山大给予了我太多,今后我想回报山大更多”。



上一篇:课程思政红为底,绿色制造敢为先——机械学院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实践
下一篇:山东大学举办“全国先进工作者”事迹宣讲会

版权所有 © 《民俗研究》编辑部   备案序号:鲁ICP备05001952号